【基本情况】
兰州是甘肃省省会,位于祖国西部三大高原交汇处,是全省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兰州地处黄河上游、甘肃省中部及我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,是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的重要支撑点和辐射源,也是新亚欧大陆桥通往中亚、西亚和欧洲的国际大通道和陆路口岸。市区东西黄河穿城而过,南北群山环抱,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。兰州现辖城关、七里河、西固、安宁、红古5个区和永登、榆中、皋兰3个县以及国家级兰州新区、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,有21个乡、40个镇、53个街道办事处,市域总面积1.31万平方公里。截止2016年末,全市常住人口370.55万人,户籍人口324.23万人,户籍城镇人口222.73万人,占68.69%,共有汉、回、满、藏、东乡、裕固等56个民族。2012年,国务院批复设立西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——兰州新区,并明确提出,要把建设兰州新区作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,增强兰州作为西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。
【资源优势】
境内探明的有黑色金属、有色金属、贵金属、稀土等35个矿种,极具潜在经济开发价值。兰州水力资源丰富,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上游干流段可建25座大中型水电站,现已建成刘家峡、八盘峡、盐锅峡和大峡等水电站。兰州是闻名全国的“瓜果城”,盛产白兰瓜、黄河蜜瓜、软儿梨、白粉桃等瓜果,百合、黑瓜子、玫瑰、水烟等土特产蜚声中外,素有“看景下杭州、品瓜上兰州”之说。兰州的旅游资源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,兰州是丝绸之路大旅游区的中心,东有天水麦积山、平凉崆峒山,西有永靖炳灵寺,南有夏河拉卜楞寺,北有敦煌莫高窟。市域内有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土司衙门—鲁土司衙门,有“天下黄河第一桥”—中山铁桥,有“陇右第一名山”—兴隆山,有国家级森林公园—吐鲁沟、石佛沟、徐家山,有“母亲河、生命河”的象征—黄河母亲雕像。
【国民经济】
2016年兰州市实现生产总值2264.23亿元,比上年增长8.3%。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60.36亿元,增长6%;第二产业增加值790.09亿元,增长4.3%;第三产业增加值1413.78亿元,增长10.9%。按常住人口计算,人均生产总值61207元,比上年增长7.7%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.67:34.89:62.44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70.56亿元,比上年增长15.84%,占生产总值的3.12%。实现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305.7亿元,比上年增长13.4%,占生产总值的13.5%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3.35亿元,增长9.7%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5.48亿元,同比增长16.35%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24.16亿元,同比增长23.3%。兰州新区固定资产投资491.26亿元,增长3.14%;生产总值达到151.66亿元,增长25.1%,正在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。高新区、经济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221.67亿元和246.04亿元,分别增长8.7%和11.0%。
【农业生产】
2016年,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0.36亿元,同比增长6%。农作物播种面积358.85万亩,同比增长1.14%,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8.72万亩,同比下降1.8%;蔬菜种植面积108.12万亩,同比增长7.46%;药材种植面积21.21万亩,同比增长8.84%;粮食总产量45.07万吨,比上年下降1.8%,其中夏粮产量16.15万吨,秋粮产量28.92万吨;蔬菜产量311.99万吨;药材产量3.61万吨;水果产量17.23万吨。
【产业升级】
2016年,全市产业结构持续优化,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60%,较2015年提高2.46个百分点。一是企业出城入园有序推进。全市107户出城入园企业61户已建成,22户正在建设,进展顺利,其余24户企业出城入园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。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。29户企业入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,占全省总数的50%,科天化工、正威铜加工、四联光电等重点企业产能正在积极形成和逐步扩大。实施中小企业新三板挂牌行动计划,累计18户企业实现挂牌上市,累计完成融资132.86亿元,有效解决了部分成长性好、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。三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。全力支持三维商城、秀宝网等47家本地电商平台建设,电商企业累计达到2000家以上。全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980亿元,总量约占全省一半。四是循环经济发展不断加快。高新区、经济区等6个省级以上园区循环化改造已经全部完成,37个循环化改造项目均已建成,培育兰石集团等省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30户。“城市矿产”示范基地加快建设,9.9万吨废旧铝深加工、报废汽车拆解等6个项目基本建成。截止2016年底,累计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8859辆标准车。五是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。西北地区同类最大的瑞鑫冷链物流园基本建成,北龙口物流园、毅德商贸城、家盛酒店用品专业市场、华尊立达等重点项目正在建设。六是会展经济持续壮大。重点培育牛肉拉面、汽车机械等一批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品牌展会,全年举办各类展会55次,交易额达78亿元。七是文化旅游业发展较快。西北印刷文化产业园等41个项目进展顺利,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入驻企业93家。2016年,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达到4121.26万人次,增长23.53%;旅游总收入达到334.56亿元,增长25.54%。八是非公经济活力加快释放。出台《兰州市进一步推动全市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发展实施方案》等政策,实施扶持小微企业创业信用融资贷款工作,2016年为小微企业提供无抵押信用贷款2.04亿元。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,累计创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59家,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1015.8亿元,增长11.4%,占生产总值的44.9%。九是继续推进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创建工作。2016年,我市超额完成示范城市创建年度各项目标任务。按照项目实施后有明显节能减排效果的标准,确定了产业“出城入园”低碳化改造、交通清洁能源改造、重点污染源减排、生态环境优化和垃圾无害化处理、污水处理及供热设施节能改造示范等5大类典型示范项目。截止2016年底,5大类典型示范项目中,垃圾无害化处理、全市燃煤供热锅炉环保提标改造等10个项目已建成或基本建成,兰州市水源地建设等9个项目正在实施。
【项目建设】
2016年,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90.95亿元,增长10.38%。一是项目谋划扎实有效。围绕国家“11+6+3+1”重大工程等领域,在基础设施、棚户区改造、城镇化建设等方面征集了828个项目,总投资8600亿元。积极对接省上“十三五”规划,筛选、凝炼全市“十三五”规划项目426项,总投资9540亿元。二是项目资金争取成效显著。加大与国家和省上汇报衔接力度,累计向上争取资金12.28亿元。全力争取专项建设债券基金项目,2016年三批基金共争取到项目66项、基金106亿元。三是PPP项目加快推进。全市储备PPP项目108个,总投资1968亿元,其中入选国家项目库20个、入选省级项目库50个。开工建设PPP项目8个,编制完成“一方案两报告”项目25个。四是重大项目加快建设。筛选111个重大项目作为主攻方向,全力落实项目领导包抓责任制,中海河山郡、中海广场、亚太工业科技总部基地等项目顺利推进,111个市列重大项目完成投资764.12亿元,有力支撑了全市投资增长。五是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。加强产业链精准招商,突出重点节会招商,2016年,全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完成1876.47亿元,超额完成目标任务。
【城市建设】
编制并获批实施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,城市建设跳出河谷、拉开框架,东部科技城等片区融入城市建设范围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乡镇总体规划实现全覆盖。城市规划展览馆建成开馆。西客站、兰新高铁和中川城际铁路建成运营,铁路交通跨入高铁时代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完成投资109.37亿元,打通国内首条下穿黄河地铁隧道。构建城市“139”骨干路网体系,南山路建成通车,北环路主线贯通,西行线、五〇四厂立交桥开工建设,雁白黄河大桥建成通车,建成10座港湾式公交车站。开通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和黄河水上公交。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3.91万套。全面整治黄河两岸违法建设、环境卫生和各种经营场所,建成健身步道6公里,公共自行车道(试验段)0.65公里,黄河风情线环境面貌明显提升。改造提升五泉山、白塔山、兰山、雁滩和金城5大公园,新建马拉松主题公园、雁滩湿地公园、黄河湿地公园,新增城市绿地514公顷。实施黄河兰州城区段南北两岸排污口(污水溢流口)截流整治、雁滩地区污水管网完善及南河道截流工程,完成污水“全收集全处理”工程,污水处理率达到95.72%。统筹实施餐厨垃圾、生活垃圾、建筑垃圾处理等项目建设,兰州丰泉垃圾焚烧发电项目(中铺子垃圾焚烧发电厂)一期正式并网发电。改造“三不管”楼院289个,改造供热老旧管网150余公里。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由30%提高到90%。推进“数字城市”向“智慧城市”转型。强化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,建成15个应急避难场所。在全国率先开展政府环境审计试点工作,环境能源交易工作走在全国前列。
【对外开放】
积极融入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升。甘肃(兰州)国际陆港加快建设。开工建设7条园区道路,东川铁路物流中心基本建成运营,多式联运中心加快建设,铁路口岸功能区、保税物流中心(B型)、国际陆港物流信息中心启动建设。综合保税区发展势头良好。兰州中川机场至保税区货运专用通道、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开工建设,综合保税区引进注册企业200多家,累计完成进出口贸易额2亿多美元。国际经贸交流持续扩大。兰州铁路口岸获得国家批准,成为我省首个铁路开放口岸。开通“兰州号”南亚公铁联运国际货运班列,被交通部列为全国首批16个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之一。加快推进贸易便利化,兰州海关实现与10个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。全市进出口总额由18.79亿美元增长到51亿美元,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占到四分之一。加强国际产能合作,中德产业园和中韩产业园加快建设,中欧产业园、马来西亚清真产业园和中尼产业园加快实施。成功举办“一带一路”中国(兰州)国际跨境电商物流大会,荣获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突出贡献奖。举办了丝绸之路经济带(兰州新区)发展高层论坛、丝绸之路经济带智库论坛、国际清真科技产业发展论坛等系列节会,营造了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浓厚氛围。人文交流合作不断深化。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加入上海合作组织睦邻友好委员会。开辟首尔、曼谷、迪拜、第比利斯、圣彼得堡等国际航点16个。与俄罗斯乌兰乌德市、尼泊尔加德满都市、美国坦帕市等19个城市缔结友好合作交流关系。组织群众文艺团队赴俄罗斯、英国参加国际民间交流艺术节,10多个国家和地区来兰开展文化艺术交流展演活动,1100多名中西亚学生在兰留学。开展“美丽兰州2016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年”主题宣传活动,成功举办丝绸之路国际旅行商大会、丝绸之路国际旅游产品展览会等系列活动。
【科技教育】
2016年全市登记科技成果864项,比上年增加326项。其中,基础理论成果346项,应用技术成果495项,软科学成果23项。全年获得奖励198项,比上年增长33项。专利申请受理7488 件,比上年增长31.3%;授权专利3505件,增长20.28%;授予发明专利权867件,增长2.24%。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4178项,增长6.66%;技术合同成交金额46.72亿元,增长16.13%。全市研究生教育招生1.06万人,比上年增长6.35%,在学研究生3.10万人,增长5.66%;普通高等教育招生8.78万人,增长3.56%,在校学生31.89万人,增长4.54%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.58万人;普通高中招生2.29万人;初中学校招生3.29万人;普通小学招生3.76万人;幼儿园在园幼儿11.28万人;特殊教育招生33人。
【人民生活】
2016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661元,比上年增长9.5%;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2893元,比上年增长13.6%;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(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)为31%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91元,比上年增长8%;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717元,同比增长9.8%;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3%。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,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到105元。城乡低保补助较去年分别提高85%和188%,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提高到420元。
【就业与社会保障】
2016年,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.36万人, 实现劳务输转31.06万人,创劳务收入64.52亿元。2016年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71.73万人,比上年末增长4.3%;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90.73万人,增长5.8%;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数为105.91万人,下降0.85%;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56.76万人,增长0.02%;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49.91万人,增长8.7%;参加生育保险人数为48.49万人,增长7.2%;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72.78万人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人数为113.04万人,参合率为98.05%。全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出总额为5.97亿元,比上年增长4.98%,累计受益225.37万人次。
【扶贫攻坚】
扎实开展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。农业特色富民产业提质增效明显,高原夏菜、中药材、玫瑰、百合和规模养殖等特色产业发展壮大,截止2016年底,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59家,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4606家;农村环境发生历史性变化,新建农村公路2346公里,建制村通畅率达到100%;连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,解决全市90.7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,完成61座大中型泵站改造;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5个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60个;改造全市农村危房7.1万户。2016年新建标准化卫生室45个、文化活动室(乡村舞台)40个、全民健身场地130个,实现全市行政村全覆盖。全市城镇化率由2011年的77.34%提高到2016年的81.01%。
【环境保护】
2016年,兰州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平稳改善,达标天数243天,在剔除沙尘天气影响后,达标率为72.8%;全年无人为因素导致的重度以上污染天气发生,年度排名稳定退出全国十大重污染城市行列。
【社会事业】
2016年末,全市共有文化馆9个(不含省级),公共图书馆8个(不含省级),博物馆(含纪念馆)30个(不含省级),国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(不含省级)。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9.64%和99.7%,分别比上年提高0.01和0.02个百分点。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382个,其中医院、卫生院159个,妇幼保健院(所、站)13个,专科疾病防治院(所、站)2个,社区卫生服务中心(站)234个。医院、卫生院拥有床位24031张,比上年增长7.24%。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32153人,增长3.83%。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3133人,增长6.31%;注册护士13917人,增长6.18%。